画蛇添足,诡道似大道

画蛇添足,诡道似大道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中的《昭阳为楚伐魏》,讲的是楚将昭阳攻打魏国,大获全胜,然后又要兴兵去攻打齐国。陈轸作为齐王使臣,拜见昭阳,力图规劝昭阳放弃攻打齐国的计划。
陈轸是谁?大家都知道:张仪,行走列国搞阴谋,煽风点火,强词夺理,是以嘴杀人的老祖宗,而陈轸则是少有的能与他媲美的诡辩奇才之一。

如果我们把自己代入到当时的情景中,我们会选择什么角度劝昭阳在前期已经获得胜利的情况下放弃接下来很有可能到手的连胜呢?由于昭阳当时连战连胜,气势如虹,且陈轸是作为齐国的使臣,恳请昭阳不要攻打齐国。如果陈轸的态度过于刚硬,则会激起昭阳的熊熊斗志,弄不好还会使得自己命丧楚军大营;如果陈轸的态度过于软弱,则更容易激起昭阳的侵略野心,且不利于齐国的“国际形象”。那么,在软硬两条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陈轸该怎么办?

陈轸很聪明的并没有从公的方面去游说昭阳,而是从私人的角度替昭阳“着想”了一番:“将军您打败了魏军斩杀了魏将又为楚国夺取了八座城池,按照楚国的法律,应当赏赐什么官爵呢?”昭阳回答道:“赏赐上柱国的官职,封给上执珪的爵位。”陈轸接着问:“比上柱国更尊贵的官职和爵位是什么呢?”昭阳回答道:“那就只有令尹了。”陈轸开始切入正题了:“令尹这个官职最尊贵了,但楚王绝对不会设置两个令尹的官职吧?我给您打个比方,楚国有个做祭祀的人,要把一壶酒赐给他左右亲近的人。这些人说:‘就这么一壶酒,这么多人都喝是不够的,不如给一个人喝。我们来比赛在地上画一条蛇,先画好的就能喝这壶酒。’有一个人最先画好,,他左手拿起酒壶准备喝,右手却又继续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也画好了,一把夺过了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能给它添上脚呢?’边说便喝下了那壶酒。结果,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那壶酒。您现在辅助楚国进攻魏国,败军杀将又夺得魏国八城,不顾军队的疲劳,又要进攻齐国。齐国很害怕您。您有这样的威名已经足够了。君主封赏给您的官爵已经无法再高了。您战无不胜却不懂得适可而止,将会有贪功之名而遭到杀身之祸,到时您的爵位将会归给后面立功的人,就如同画蛇添足一样。”昭阳认为陈轸说得很对,于是撤军而去。

我们来看一下陈轸的游说套路,首先,没有过多地在两国国力上做比较,而是从私人角度出发,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让昭阳自己认识到自己思维上的盲区:此番征战胜利后职位上升空间是有限的。其次,通过一个成语故事给出了一个类比,引导昭阳进入陈轸早已预备好的思维误区,将自己与故事中的失败者产生关联,以此产生自己可能也会失败的联想。最后通过进一步加强失败后果的严重性,产生威慑,使得昭阳改变了原先的立场。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易经》为首,非常讲究中庸之道,而不是力争上游强作出头鸟。易经的乾卦,以九五为尊,九五为飞龙在天之势,而到了九六则亢龙有悔,知进忘退,故悔也。陈轸很好地利用了这点,将诡道包装成大道,在为齐国免除兵灾的同时,也赢得了昭阳的私人友谊。画蛇添足的故事是陈轸说出来的,他还特意强调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楚国,而昭阳正是楚国贵族。这个绝佳案例,很有可能是诡辩家陈轸编造出来的,因为,即便楚国真有这么个因画蛇添足而吃亏的门客,也跟昭阳是否攻打齐国没有任何逻辑关系。昭阳为自己和楚国多谋一点“福利”,难道就一定要做到“适可而止”吗?即便如陈轸所言,昭阳战功再大,也做不了令尹,难道就要因此而放弃唾手可得的一块天鹅肉吗?

富有戏剧性的是,陈轸后来又到楚国谋得一职位,而当时的楚国令尹正是昭阳。他俩居然做了同事!

你想把广告放到这里吗?

发表评论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留言!